不同年代的高考,不相同的感受!高考臨近,當莘莘學子為邁入大學最后沖刺之時,記者采訪了在不同年代參加高考的幾位考生,聽他們講述難忘的高考經(jīng)歷。
20世紀70年代:
考場內(nèi)兩人一桌
高考記憶: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,市區(qū)的劉先生對當年參與的那場考試記憶猶新!他說,由于“文革”剛結(jié)束,考試前連書都沒有買齊,所謂的復習資料更少,參加考試只能靠平時學習的知識。對于考試當日的情形,他歷歷在目:考場人山人海,考場內(nèi)兩人一桌……雖然最終沒有被錄取,但他對有機會參與這場考試仍十分激動。“能在恢復高考第一年參加高考,也是人生難得的體驗之一。”劉先生說。
時代特點:1977年,停頓10年的高考恢復,當年的12月11日至13日,全國570萬青年爭奪27萬個大學生名額。1978年7月,又有610萬人進入考場。劉先生告訴記者,恢復高考后,不少青年在學校如饑似渴地學習,氛圍良好。
20世紀80年代:
千軍萬馬擠獨木橋
高考記憶:“我們的高考,哪有現(xiàn)在這陣勢啊,又是家長接送,又是營養(yǎng)加餐的,那時候我們是沒人管沒人問地參加。”在1982年參加高考的市民謝先生講述了當年的情形,“不是每個人都能參加高考!高考前還要預考。”謝先生清楚地記得,自己在高考的前一個晚上,心情緊張,很晚才入睡,但是第二天就輕松了。“高考當天跟平時上學一樣,父母照常上班,沒有人送考或是陪考,吃的早餐也跟平時一樣,考場附近沒有實行交通管制。”謝先生說,考完試他并不是特別關(guān)心考試成績,回家還要幫家里做事。
時代特點:上世紀80年代,高考已正常進行,成了中國內(nèi)地高中生必經(jīng)的人生洗禮和重要考試,考得好的,將有成為“社會棟梁”、享受國家分配的權(quán)利。當時的高考,沒有擴招,錄取率很低,基本沒有高收費的民辦高校,千萬考生的眼睛都盯著全國有限的大學資源和有限的學習名額,可謂“千軍萬馬齊擠獨木橋”。
20世紀90年代末:
高考不再“高不可攀”
高考記憶:張女士1997年參加高考,她清晰地記得,那年全國共招生101萬人,雖然說錄取率比現(xiàn)在要低很多,但心情卻沒有現(xiàn)在考生這樣緊張。7月7日,高考正式開始,她和往常一樣,早飯后騎自行車趕到了學校。兩天半的高考,感覺就和平常的一次考試差不多。
時代特點:“上世紀的90年代初,高考對人生前途的影響不小,所以,很多農(nóng)村考生只要有一點點條件,都會拼盡全力去擠高考這道獨木橋。”張女士說,1995年到1998年間,考大學的難度沒有降低,雖然沒有開始大規(guī)模擴招,但那時的大學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環(huán),已經(jīng)不像上世紀90年代初那么高不可攀。
1999年參加高考的李先生告訴記者,1999年對于許多考生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:擴招、實行“3+X”的高考模式、考后填報志愿。該年,全國高校招生數(shù)在1998年208萬人的基礎(chǔ)上激增了22萬人。
21世紀:
尋求玩樂和學習平衡
高考記憶:2006年參與高考的羅小姐回憶,思想較傳統(tǒng)的她一門心思想著考上好的大學,不知不覺中,壓力越發(fā)大。與她相反的是,同班同學小謝卻一點不緊張,喜好音樂的他早已為自己定下目標,挑選音樂學校進修,對于文化課成績要求不高的藝術(shù)類學校,他面對高考的心態(tài)也截然不同:輕松迎戰(zhàn)!
羅小姐說,那時的高考非常緊張,壓力很大,整個學校和社會的氛圍都是如此。高考當天,交通管制,似乎一切都在為他們讓道?荚嚂r,她答每一道題目時手都微微顫抖,不斷給自己暗示,在適應(yīng)了半個多小時后,心情才慢慢平復?纪暝嚭,她煎熬了多天終于迎來查詢成績的日子,反復打著占線的電話,當接通后聽到自己的姓名及成績時,安心了不少,理科600分的成績與往年的錄取成績比還算不錯。而后,填報志愿,她如愿考上心儀的大學。
時代特點:2000年后參加高考的學生大多是80后,他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(fā)達、娛樂眾多的時代,他們再也不是簡單的一群只知苦讀的“眼鏡王”、“書呆子”,他們樂意在競爭中尋求玩樂和學習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