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蛋白族”們的自嘲,進入了靜安區(qū)文化局工作人員的耳中。“蛋白族”們急需文化娛樂的“脫貧”。在成功解決白領午餐問題后,靜安開始專注于打造“白領文化晚餐”項目,幫助“蛋白族”們尋找回生活的質感。
無奈,白領深陷“淺表式娛樂”
自嘲“蛋白族”,并非情緒化的宣泄。兩年前,區(qū)文化局針對區(qū)域內年輕白領的文化娛樂生活展開了一次調研。結果顯示,靜安白領首選的文化娛樂形式依次為:看電視、逛街購物、去KTV唱歌、玩電腦游戲、玩桌游……這些文化娛樂活動中,有兩項是“宅”在家里的封閉式娛樂,其余的也大都屬于消遣,對豐富個人情操與生活并無多大幫助。
“蛋白族”的“淺表式娛樂”一度讓區(qū)文化局局長張愛華很是憂慮。他說,靜安稅收的60%以上來自于這些高端商務樓,而這些樓里的生活者、工作者主要是白領,如果不能服務好這一群體,靜安的持續(xù)發(fā)展力就成了無本之木,無從談起。
其實不少白領都在調查中呼喚“讓生活更有質感”,也渴望文娛生活更“文藝些”、更“厚重點”,卻苦于師從無門、拉不到伙伴。“嗅”準了白領的特點和喜好,區(qū)文化局開始悉心烹飪起適合白領的“文化晚餐”:針對時下白領青睞話劇的風潮,率先推出“市民劇場”品牌文化活動,通過設立學習、展示平臺,讓話劇愛好者在這里集結,邀請他們參與話劇創(chuàng)作、排練、交流,過把話劇癮;他們還請來專業(yè)導演、編劇,手把手為白領指點迷津,并出資為優(yōu)秀劇目展演搭建舞臺。
質感,來自于“多面的自己”
兩年來,“市民劇場”吸引了數(shù)千名白領參與,不少人從門外漢成了話劇迷,有人笑稱自己“多了點文藝范兒,終于找回點生活質感”。一直關注白領生存狀態(tài)的區(qū)文化局副局長黃泓這樣理解白領所尋求的生活質感:“能挖掘出更立體、多面的自我。”
白領張嫣雯,一名靦腆的職場文案女。她說,工作以來,每天都緊繃著個臉,來回在“都市格子鋪”之間,像個“紙片人”。她偶爾看話劇,也就是跟風潮看個熱鬧。一次偶然機會,張嫣雯來到了“市民劇場”,試著參演話劇,“原來我也有‘人來瘋’的一面!”她驚訝地發(fā)現(xiàn),一旦參與表演,自己就很“放得開”,哭啊、笑啊,生活中積壓的很多情緒都能在這個小舞臺上暢快釋放。
經(jīng)過專家指點,短短一年,張嫣雯成了劇場里的表演骨干。“話劇表演讓我找到了生活的質感。”她說。
文化,可以讓生活更立體
僅僅靠話劇,遠無法滿足所有白領的“質感”需求。在市民劇場獲得成功的基礎上,區(qū)文化局還逐漸推出了“爵士上海音樂節(jié)”、“非遺‘跟我學’系列活動”、“相聲會館”等品牌文化活動,并出資讓社會化的專業(yè)機構來承辦這些文化項目。
這些項目根據(jù)白領人員流動性大、時間緊的特點開設了多個時間靈活、場次靈活的班次,主動把菜單、報名表送進各大商務樓里。以“非遺‘跟我學’系列活動”為例,通過微博發(fā)布信息、網(wǎng)上簽到的方式,吸引了大批年輕白領參加。“沒想到,小吃里包含這么多民俗、文化寓意。”一些原先不踏進廚房半步的“吃貨”就此著了迷。
張愛華說:“生活的質感,一百人有一百種理解;我們無法窮盡其所有,但我們相信,文化可以讓白領的生活更多彩、更立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