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《新聞晨報》報道,春節(jié)過后,是傳統(tǒng)的跳槽高峰,作為選擇新公司的重點指標,薪酬自然成了職場人矚目的焦點。日前,一個名為《關于工資的三個秘密》的帖子在微博上熱傳,作者為職場規(guī)劃師,提醒廣大上班族,“工資不等于月薪,也不等于年薪,而等于時薪(每小時的薪酬)”。記者昨天做了個隨機調查,受訪上班族的時薪從15元到500元不等,他們均表示,時薪的概念很新鮮,可作為衡量工作時間和強度的一個參照,但不會盲目為了追求高時薪而放棄高收入、前景光明的職場機會。專家也提醒,對于大多數(shù)上班族而言,比時薪的做法并不可取。
熱傳網(wǎng)帖:時薪比年薪、月薪靠譜
在熱帖《關于工資的三個秘密》里,作者介紹了一個典型案例:35歲的職場“白骨精”面臨兩個工作選擇,前者年薪30萬元,每天平均工作近15個小時且節(jié)假日無休;后者年薪10萬元,每天8小時穩(wěn)定工作。職場規(guī)劃師指出,前者其實相當于把三年的工作一年做了,如果以年收入除以工作時間,得出的結論是二者的時薪不相上下。經(jīng)過思考后,這位女白領選擇了后者。帖子里寫道,“年薪月薪是相當有欺騙性的東西。真正起作用的,你一定要算算,自己的單位時間是否更加值錢。”不少職場人對于時薪這個概念比較感興趣,于是紛紛算起了自己的時薪。網(wǎng)友“八月的背包客”感慨地留言:“不要跟程序員算時薪。月收入5000元,工作時間360小時(注: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,常在節(jié)假日加班),時薪10多塊……”
記者調查:從15元到500元,時薪差距大
昨天,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上班族。對于時薪,他們均表示是個衡量工作的新角度。
Jim去年剛畢業(yè),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,月薪不足2000元。“早晨6點就要起床,8點半到崗,雖說是晚上6點下班,但8點能出公司門就不錯了,上班時感覺每分每秒都很緊張”。他盤算了一下,自己的時薪約為15元。
80后網(wǎng)友“悠悠”擔任一家網(wǎng)站的市場策劃,工作未滿三年。“剛工作時加班時間較多,時薪很低,現(xiàn)在不太加班了,時薪約30元”。1980年出生的木易(化名)在一企業(yè)上班,工齡8年,“基本上工作8小時,但一周工作6天,平攤下來,每天要工作10小時。加班沒有加班費,全部是任務考核。算下來,時薪約為30-35元”。
受訪者中,70后的仁清(化名),供職于滬上某著名律師事務所,帶一個團隊,有4個助理,“目前人員成本約為每年40-60萬”,他自己每周工作6天,每天10個小時,“對外收費每小時1500-2000元,但前期要做許多準備,平均下來每小時的收入約為500元”。
職場心聲: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最重要
記者將網(wǎng)帖里那位“白骨精”遇到的二選一情況告訴幾位受調的白領。“悠悠”表示,自己已成家,接下來有可能考慮要孩子,傾向于上下班比較穩(wěn)定的工作,因此很贊同那位女白領的選擇。職場新人Jim也表示,向往更安逸的工作環(huán)境,“我馬上就要跳槽了,寧愿找一家上班時清閑些的,只要能維持現(xiàn)有的收入就夠了”。
木易強調,如何選擇見仁見智,“時薪的價值在于,它是工作時間和強度的一個參照物,但不能作為絕對和唯一的標準。”他表示,自己選擇工作時更看重的是其是否是自己熱愛的行業(yè)、是否會讓自己始終充滿活力和愉悅。期待事業(yè)上能夠再上一層樓的他,稱換作是自己,可能會選擇那份年薪30萬元的工作,“收入高,責任重,鍛煉的空間也更廣”。
事業(yè)上已頗有建樹的仁清,提醒職場新人不要過于看重時薪。“首先還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為主,工資待遇實際上隨著你工作能力的增強而提高的。”他很樂于現(xiàn)身說法,“剛入行做助理時,我的稅前月收入只有2000元。打拼了10年后,5年前我加盟這家知名的事務所,收入增長較快,這三年每年約有100-120萬的收入”。
專家提醒:追求高時薪有前提
“目前,我沒聽說過有為員工支付時薪的企業(yè)。”職業(yè)生涯規(guī)劃師黃銘峰首先肯定時薪的概念是有意義的,“小部分公司可能會采納,也可能有一些思想新潮、追求更多可支配時間的職場人愿意嘗鮮。不過這類職場人得兼?zhèn)湟粋特長,即一定要在某個工作領域里有專長,有不可替代性。”他同時指出,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,各類福利保障尚未健全,因此經(jīng)濟因素及與之相關的年薪、月薪,還是許多職場人選擇工作、跳槽時考慮的重要因素。如果一個人的房貸、車貸沒還清,還要養(yǎng)家糊口,種種壓力之下是不能去盲目追求高時薪的。
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也持相似觀點。“有的求職者會覺得高時薪較合算,從而對于雇主有這樣一個單方面的美好的期許。但事實上,工作時間內每一分鐘都進行考核,這是無法操作的,而且從長遠角度,也不利于雇員培養(yǎng)成熟的職場心態(tài)。”她分析,由于眾多行業(yè)都是高壓力、高競爭,因此“目前的職場彌漫著一種倦怠感,員工們希望能夠以低月薪高時薪的方式,力保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度?上,這只是一種愿望,而不是一種趨勢”。
她格外強調,追求高時薪的前提是擁有良好的物質基礎以及抵御經(jīng)濟風險的能力。對于大多數(shù)處于打拼階段的職場人而言,片面強調時薪的需求很難被雇主接受。與其抱怨自己的時薪低,不如努力培養(yǎng)高效率的工作習慣,充分利用空白時間提高工作能力,并通過健身、陪伴家人、旅游等方法調整身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