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在工作中學會——點滴積累,知行合一
閱讀相關專業(yè)書籍。書籍的作用在于將有益的經(jīng)驗廣泛傳播。以會計類報刊為例,大多定位在實務具體探討中。積少成多,長期堅持下來,知識積累魏為可觀。
交流。能力是體現(xiàn)在工作過程中的,也是在工作中成長的。與同事的交流在于獲得不同的觀點和信息,與同行的交流在于得到新的思路和辦法。此外,還要從財會網(wǎng)站了解最新行業(yè)信息并參與專業(yè)討論。
2、資格考試——為未來多準備幾塊磚
參加各種會計類證書的考試是系統(tǒng)掌握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,也是從事某項業(yè)務的門檻需求,這些考試大多科目合理搭配,各有側重,其質量得到國家或社會的認可,能夠通過考試過程中的學習保持知識的更新。
考試,注重的是學習的結果,過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,所以扎扎實實的學習而非過分關注考試技巧,才是正道。
3、提升學歷——重返校園,重新積淀
與會計有關的學位教育有三種,分別為會計碩士、MBA和MPAcc。其中會計碩士大多偏向學術理論,考試也較難,不過費用不高。其他兩種也是各有特色。除會計碩士大多是全日制以外,MBA和MPAcc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模式,方便了上班族。
與上述相仿的非學位類項目,主要是面對管理者的,如多種形式的EMBA、EMPAcc等,以社會經(jīng)歷和地位為錄取標準,面向高端群體,收費同樣高昂,F(xiàn)在很多學校與國外大學合辦此類項目,吸取國外成熟的培訓理念,立足本土,理論結合實踐。
4、培訓——快速充電
培訓班模式。短期培訓通常屬于專題培訓,如成本管理培訓、預算管理培訓等,集中在幾天時間內(nèi)將一項專題進行深入剖析,講師大多擁有多年的實踐經(jīng)驗和深厚理論基礎,能力參差不齊。不過除非針對性的培訓,否則所涉及的只是專項業(yè)務的共性方面,與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。
遠程教育模式。網(wǎng)絡遠程教育屬于新興的學習途徑,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可自由安排,學習的彈性較大,可選擇的面也比較廣。不過需要與自己的惰性做斗爭,畢竟沒有人監(jiān)督。在選擇過程中還需關注授課單位的權威性,避免被誤導。同時,市場上也有少量的會計學習碟片可供學習。
5、準備+機會——重視人脈的價值
如果不想在擇業(yè)的時候去人才市場擁擠的人群中排隊,如果希望坐等職業(yè)機會上門來找自己,那么,就不能忽視人脈的拓展。
擴展人脈,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少走彎路。是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際圈子有共同的價值觀,產(chǎn)生共同語言。
從人脈途徑來看,除了同學之外,人脈的培養(yǎng)途徑很少。認識是一回事,如何培養(yǎng)與發(fā)展是另一回事。惟有抱團發(fā)展,才能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大的發(fā)揮,也才能得到更多的機會,這些都在于日常的點滴積累。
從上述的學習途徑中可以看出,包含長期的與短期的,系統(tǒng)的與專題的,自覺的與非自覺的等多種模式,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